|
|
|
||
紡織業困境求生 中國正揮別世界工廠 |
發布時間:2020-05-07 點擊次數:1723 |
自2007年底開始,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和國內CPI高企,以及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給企業帶來的用工成本增加,中國的制造企業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據上海美國商會編纂的一份公司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正在削弱,主要是受成本上升影響。在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命題:昔日所謂的勞動力比較優勢正在漸趨喪失。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中國新的競爭優勢在哪里? 紡織業:困境中“求生” 歷年的廣交會都被看作是進出口貿易的一個晴雨表。然而剛剛結束的第103屆廣交會,卻被媒體稱為“沒落的”廣交會。報道說,今年廣交會最遭重挫的是紡織服裝展區。來自南美洲智利的商人馬克每年都要向中國進口大量的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不過現在他的采購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中國了,因為越南、孟加拉等國家的東西似乎更便宜。中國的服裝價格要像以前那樣便宜,幾乎是不可能的。 紡織品進出口貿易協會一位高層近日在公開場合談到紡織品行業時說,“10家公司9家難”。這個說法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紡織品行業目前正面臨的困境。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102.88億美元,同比減少11.07%。1至2月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實現8.19%的增長率,比2007年同期下跌30.9%。 位于江蘇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吳江市盛澤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并且是與蘇州、杭州、湖州齊名的中國四大絲綢之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盛澤絲綢業經過幾輪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先后引進數萬臺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鎮內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是國內最大的絲綢紡織品專業市場之一,2002年交易額148億元。盛澤鎮已經成為我國絲綢紡織業主要的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產品集散地。 然而記者近日在對盛澤鎮的采訪中了解到,自2007年底以來,原先盛澤鎮大量的民營紡織化纖企業目前大都已關門倒閉,尤其是間接紡企業。全鎮間接紡企業的產能已從原先的200萬噸壓縮至20萬噸,僅剩下十分之一。 江蘇盛虹化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張葉興告訴記者,紡織化纖行業近年來遭遇的困難主要來自成本壓力和人民幣升值兩塊。成本壓力體現在,首先隨著國際上能源價格上漲,國內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石油衍生品價格更是急劇飚升。據張葉興介紹,盛虹公司所使用的原材料乙二醇(MEG)在2003、2004年只有4000元人民幣/噸,而目前市價則已達到10000元/噸。另外隨著去年以來銀行信貸緊縮,銀行向紡織企業發放的現金流減少,而是大量采用承貸的方式,這也增加了企業的財務成本。有些企業由于向銀行借不到款,只能借短期高利貸,財務費用增加了10%左右。另外,從今年開始實施的新的《勞動法》,也使紡織業的用工成本大量增加。紡織業的利潤本來就很稀薄,所以工資上漲給企業造成的壓力就顯得尤為沉重。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目前我國紡織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3.9%,而且該行業大多數企業利潤率連1%都不到。張葉興說,新勞動法出臺后,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了10%-20%。 而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業下游企業的影響非常大,因為人民幣升值使得企業利潤大大壓縮,許多企業因此虧損和倒閉。 面對著重重生存困境,國內一些大型的紡織企業也開始謀求自身的轉型之路。據張葉興介紹,由于盛虹公司主攻的是直接紡業務,而且其產品在技術上始終保持領先優勢,所以才得以度過困境。面對成本壓力的上升,盛虹公司在營銷上采取攻勢,主攻國內市場,并在后期服務上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此外,在壓縮成本方面,公司走的是提高產品附加值之路,其生產的化纖產品向超細、超絨方向轉型,而產品的價格則走的普通產品價格路線。在超細纖維這塊,公司與德國巴馬格公司合作,量身定做了一套高技術的生產設備,使公司在超細纖維領域做到了世界第一。張葉興認為,面對著接踵而來的成本壓力,紡織企業只有走規;筒顒e化之路,才有可能“走過風雨,迎接彩虹”。 不過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國內紡織行業目前面臨著重重困難,但與之相伴的,紡織業也迎來了行業進一步整合升級的機遇。中投證券分析師就指出,紡織企業平均規模較小,在出口形勢不利和國內調控政策的雙重壓力下,中小服裝企業淘汰出局,能緩解中低檔服裝供大于求的局面,促進紡織品服裝產業行業升級。 “中國創造”:一個新命題 自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路線以來,中國一直把引進外資和振興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人民幣匯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吸引歐美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開展出口加工貿易。迄止200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排名世界第四,外匯儲備更是高達1.5萬億美元。中國由此也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中國制造”為全世界貢獻了物美價廉的商品。 然而“世界工廠”的美譽是不能久遠的,因為它背后意味著中國缺少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術,中國在做的只是勞力加工,賺取的只是加工費,而這種中國制造的代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低產出。一個更為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是,近兩年來在國際金融寡頭或明或暗的操縱下,石油、礦產、糧食等大宗原材料市場價格暴漲,正在大大擠壓“中國制造”那點微薄的利潤和積蓄。而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更是讓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原有的制造業模式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從宏觀層面看,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努力采取措施,以實現經濟從依賴廉價產品出口向依靠內需拉動的穩定增長方式轉變。依靠科技創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競爭能力,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制造業”,已成為國際社會所要求的趨勢,也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如果調動起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內需,中國無疑將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 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轉型和升級更是迫在眉睫,“專業化+業態創新”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顯著特征。值得一提的跡象是,在傳統的食品、餐飲行業和服裝行業,雖然世界市場出現了一股懷疑“中國制造”的逆流,但在國內這個行業的升級換代卻已經悄然提速。2007年,中國餐飲業中全聚德已率先上市,而大娘水餃、真功夫、小肥羊等餐飲企業也都在謀求上市,這說明業態創新正在提升中國餐飲行業,以創新思維謀劃行業發展,傳統產業同樣能夠煥發青春。從中國價格到中國價值,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所有的美好前景都將仰仗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品牌創新,以及未來中國產業的升級換代。 鏈接 “世界工廠”該轉型 日前舉辦的“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競爭力國際研討會”上,眾專家把脈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現狀,稱中國應結束“世界工廠”時代,中國企業應有自主品牌意識,走自主研發之路。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惠政策等吸引眾多海外企業來華投資,成為世界諸多知名品牌的產品加工地,“世界工廠”之名得到世界認同。 國家知識產權局紀檢組長邢勝才稱,當前,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索取高額知識產權許可費;在國際貿易中中國企業因知識產權問題面臨的各種訴訟也逐年猛增。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中國企業須將每件產品的兩成甚至四成利潤支付給國外知識產權持有者;中國不少企業只能靠貼牌加工掙取低廉利潤。 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王寧稱,當前全球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均大幅上漲,中國企業若繼續貼牌加工,當“世界工廠”已無甚利益空間。而經過多年發展學習,不少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已具備進行自主研發、創建自主品牌的條件。 談到中國企業未來發展之路,王寧稱:“‘世界工廠’的時代該結束了。中國企業應有自主品牌意識,逐步走上自主研發之路! 據悉,2005年,中國成立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工商總局、商務部、外交部等二十三個部門組成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訂工作領導小組,著手制訂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今年4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 |
|
|||||||||||||||||||||
版權所有:保定藝涵紡織品制造有限公司 ICP備案號:冀ICP備15022301號-2 |